前海法院成立两年以来,紧紧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立足自贸区建设的国际性和深化粤港澳合作的发展要求,充分发挥法院的司法职能,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依法公正高效审理案件,出台相应的审判指引及裁判指引,努力为自贸区发展构建全方位的司法保障体系,为自贸区与合作区发展营造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
保障自贸区商事主体合法权益
2015-2016年,前海法院共受理涉自贸区与合作区企业的案件1406件,案件主要类型包括互联网金融、保理合同纠纷、融资租赁纠纷、劳动争议纠纷等。通过高效公正审理执行涉自贸区与合作区案件,为进驻自贸区的企业进入常态化运营提供司法保障,及时保障商事主体在国际贸易、金融借贷等方面的合法权益。通过充分总结和预判纠纷类型和特点,积极支持政府职能转变,保障自贸区在金融等领域的创新探索,进一步强化司法工作的问题预判能力与规则引导意识。
引导和规范自贸区商事主体的市场行为
根据自贸区与合作区的产业发展情况、矛盾纠纷的特点,制定实施《涉自贸区与合作区案件审判指引》,详细规范合同、金融、公司、融资租赁、知识产权、现代物流、房地产、劳动争议等8类案件的审理机制,推进各类案件尤其是新类型案件的裁判要素和法律依据的明确化和具体化,进一步统一裁判尺度,为市场主体经营活动提供案例指引,有效发挥司法裁判对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秩序的维护功能,服务和保障前海开放性经济健康发展。
增强外商投资前海的法治信心
2016年,当事人选择适用香港法等域外法案件共25件。为进一步回应商事主体的司法需求,前海法院加强对涉港因素的识别与指引,通过对连接点的明确与解释,让当事人在法律适用的选择上更有针对性。积极打造最高人民法院“中国港澳台及外国法律查明研究基地”,制定实施《域外法查明办法》,拓宽域外法查明途径,明确域外法审查程序。建立法律查明的专家库和资料库,提升法律查明的广度和权威性,进一步突显自贸区法治环境的平等、开放和包容。
营造自贸区依法开放、勇于创新的市场氛围
制定《关于审理前海自贸区融资租赁合同纠纷案件的裁判指引(试行)》,鼓励自贸区内融资租赁业的创新发展,积极支持融资租赁企业在核准的经营范围内依法开展融资业务,充分尊重中外当事人对融资租赁合同纠纷有关管辖和法律适用的约定。制定《关于审理前海自贸区保理合同纠纷案件的裁判指引(试行)》,依法认定“暗保理”等商业行为的法律效力,促进保理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支持自贸区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合理认定消费者与跨境电商企业之间的合同性质,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利。
2016年7月,前海法院开始集中管辖前海、蛇口自贸片区范围内的一审一般知识产权民事案件。2016年7-12月,前海法院共受理知识产权案件57件。通过集中管辖案件,统一涉自贸区知识产权案件的裁判标准,实现对案件公正高效审理,充分体现法院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为自贸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更加专业化、更具国际视野的司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