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三月,前海法院与北京融商“一带一路”法律与商事服务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商事调解中心前海法院调解室,石美云就是该中心常驻前海法院的香港律师调解员,她每周穿梭在深港两地之间。
在调解员办公室里,石美云耐心地整理案卷,仔细地检查每个案件是否程序性文书齐全,是否有错漏。“在正式约见双方调解前,我们需要阅卷,需要电话联系双方当事人初步了解情况等,一个案件的成功调解需要很多准备功夫。”石美云告诉记者,之后她还需要整理案卷,检查和解笔录和协议,最后将案卷归档,才算是“有头有尾”。
她说,自己每周穿梭在深港两座城市之间,虽然忙碌,但工作很充实且有价值。“希望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解决麻烦纠纷,拉近人和人、城市和城市之间的距离。”
六点从港出发做足准备
徐晶现任内地─香港联合调解中心学术研究及发展委员会主席、评审及导师,她还受聘为诉调对接中心特邀香港调解员。只要早上安排有案件调解,她必定要早上6点从香港出发,8点半左右到达诉调对接中心,为主持案件调解做好准备。
“这是一起涉港商事纠纷案件。之前初步了解了双方情况,都希望今天能达成和解。”徐晶说。上午9点,双方当事人依约来到调解室。简单的开场白之后,双方开始各自陈述自己的要求,徐晶认真倾听并不时记录。10点多,和解方案中几个“硬骨头”影响到了双方当事人的情绪。徐晶根据丰富的调解经验判断,围绕问题引导当事人陈述利弊,提出有利于解决争议的合理建议,当事人的情绪很快得到了平复。
上午11点,双方基本达成了一致意见,徐晶马上指导书记员将双方达成协议的内容,进行修改和完善,并根据调解程序的要求,到前海法院法官现场对和解协议内容进行审查。随后,双方签字确认,徐晶的调解工作顺利结束。
“我习惯于很多事情提早准备,比如在调解之前我都会先找双方摸清楚他们心中最真实的想法,我的成就感就来自于,我的准备和付出,帮助了别人,我自己也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