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着力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和保障。《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提出,要创建经济试验区,推进政府、市场、社会协同的诚信建设。建院以来,前海法院找准法院工作与诚信社会建设的结合点,建立完善司法诚信机制,助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服务保障“双区驱动”发展。
一是完善非诚信诉讼行为预防约束机制。制度化开展非诚信诉讼行为防治工作,制定实施《关于防范与惩戒非诚信诉讼行为的若干规定》,明确非诚信诉讼行为的界定与分类,区分不同诉讼主体的惩罚措施,筑牢诚信诉讼防护线。及时全面进行风险提示和法律责任释明,针对非诚信诉讼行为的易发点,在案件的受理、举证、审理、执行等各环节向当事人告知非诚信诉讼行为的责任和法律后果,提升其风险责任意识。在前海法院受理的涉虚假陈述案件中,经法院释明法律风险后,6件案件当事人承认虚假陈述案件事实。常态化开展“以案释法”宣传,培育推广依法惩戒非诚信诉讼的典型案例,引导当事人诚信理性诉讼。加强类案研判,针对案件审理中发现的恶意提起管辖权异议、虚构案件事实等非诚信诉讼行为,重点分析其弊端、原因及防范措施,形成研判类信息共7篇,强化对非诚信诉讼行为的识别与监管。
二是强化非诚信诉讼行为惩戒力度。在全国率先建立律师费转付机制、无正当理由拒绝合理和解或调解方案惩戒机制,制定《关于正确裁判律师费用推进诚信理性诉讼的若干规定》,借鉴香港、英国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做法,通过律师费转付、诉讼费承担、赔偿责任承担等方式惩戒非诚信诉讼行为,提高非诚信诉讼当事人侵权成本。严格落实非诉讼行为惩戒机制,对当事人滥用管辖权异议、逾期提交证据等故意拖延诉讼的行为,判决其承担对方律师费30万;对伪造重要证据、虚构民间借贷关系的行为作出罚款20万元的处罚决定,对虚假陈述当事人处10万元罚款。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3944号(政治法律类409号)提案的答复》中明确肯定了前海法院对律师费用转付机制的创新和司法实践探索。
三是完善诚信企业司法激励机制。制定《关于支持前海蛇口自贸片区诚信建设 加强善意文明执行的指引》,对被前海管理局认定为信用A类且无不良司法记录的企业,在执行过程中采取更灵活、温和的措施。灵活查封诚信企业财产,坚持比例原则,对诚信企业执行时优先选择生产影响较小的财产、优先采取“活封”措施,保障诚信企业生产经营需要。慎用拘留、罚款等强制措施,除抗逃执行、转匿财产、拒不申报等情形外,对诚信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谨慎采取拘留、罚款等强制措施。适当设置宽限期,对于决定纳入失信名单或者采取限制消费措施的诚信企业,给予一至三个月宽限期,展现司法温度。采取履行鼓励措施,对积极主动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诚信企业,出具自动履行生效法律文书证明,并将自动履行信息主动向前海管理局推送。强化司法支持,根据生产经营困难诚信企业的实际需要,做好执行和解和破产重整工作,盘活企业资产。诚信企业司法激励机制有力有效鼓励了企业积极主动履行法律义务,截至2021年10月,前海法院共办理涉诚信企业案件723件,涉及诚信企业104家,涉案标的额4亿元,已办结案件512件。
四是构建诚信建设联动协调机制。加强与前海管理局的信息共享,通过信息共享和数据交换,及时准确掌握区内诚信企业清单,便利审判、执行工作开展。推动建立良性的法律职业共同体,倡导律师引导当事人诚信诉讼,向律师协会发出关于诚信诉讼、律师费转付制度等2篇司法建议。健全与公安、检察机关共同防范和查处虚假诉讼的协调配合机制,形成防范与打击虚假诉讼的合力,及时中止审理陈某诉蔡某、柯某诉蔡某等7件虚假诉讼行为涉嫌刑事犯罪的案件,并移送至公安机关立案。